当前位置:哈密巴里坤 >人口民族民俗 > 巴里坤

   

人口民族民俗

关键词:巴里坤

详细信息

新石器时期, 巴里坤已有人群聚居, 呼揭人、 塞种人、 匈奴、 乌孙等先后在巴里坤游牧。汉初, 蒲类国有人口万余, 后因战事, 人口减至400多户。唐代, 巴里坤屯驻汉族兵丁3 000名, 长期屯田戍边。清代, 乾隆至道光年间, 巴里坤大兴屯田, 社会, 人口猛增, 道光末年达3万余人。同治、 光绪年间, 因自然灾害和战争, 人口锐减, 至宣统三年 (1911年) , 巴里坤县人口不足万人。民国初期, 巴里坤社会稳定, 商业恢复, 人口开始稳定增长, 加之从外地陆续迁入不少农牧民, 至民国22年 (1933年) 全县人口又超过3万。20世纪30年代后, 兵祸不断, 加之医疗卫生条件差, 多种传染病流行, 人口损失较为严重, 至民国38年 (1949年) , 巴里坤人口22 582人。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趋于稳定, 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 人口数量开始增加。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 国家动员关内各省市青壮年到巴里坤支援边疆建设, 同时也有部分人口自动迁入巴里坤, 使巴里坤人口增长过快, 至1978年, 县域内人口总量90 322人。1978年, 巴里坤成立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至2010年, 全县人口118 710人, 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7.88‰。

总人口

1978年, 巴里坤县域内人口数量90 093人, 外来人口229人。此后, 人口逐年增加。至2010年底, 巴里坤县域内户籍人口数量102 564人, 外来人口16 146人。

人口分布

1978年, 巴里坤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8人。20世纪80年代, 全县人口主要聚居在巴里坤盆地中部、 东部和西部低山区, 其余地方人口稀少。其中聚居在巴里坤盆地中部、 东部的以汉族居多,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 聚居在巴里坤盆地西部低山区的以哈萨克族居多, 主要从事畜牧业。1980年, 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44人。1985年, 每平方千米2.63人, 1989年, 每平方千米2.7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聚居在巴里坤盆地中部、 东部的民族仍以汉族居多, 但这一时期人口流动比较频繁, 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族逐渐增多。边远地区的居民人口更加稀少, 以哈萨克族居多。巴里坤盆地西部低山区的居民相对稳定, 居民以哈萨克族居多。1995年, 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68人, 1999年 , 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2人。2000年以后, 随着煤炭、 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风力发电的建成投产, 三塘湖盆地的外来人口增多, 人口密度增大, 形成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 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农牧区的人口向县城流动加快, 城镇人口密度增大, 居民以汉族、 哈萨克族居多。2005年, 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66人。2010年, 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12人。

人口迁移变动

1978年, 巴里坤平均人口88 798人, 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 全年自然增长人口2 106人, 人口自然增长 23.7‰。此后, 自然增长人口数呈下降趋势, 至 2010 年, 全县平均人口 102 478 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2.25‰。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 巴里坤县人口迁移变动不大, 各乡镇人口相对稳定。1978年, 巴里坤县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人口净迁移+484人。1979年迁出人口开始大于迁入人口, 人口净迁移-455人。此后迁出人口呈增加趋势, 一直大于迁入人口。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巴里坤县人口迁移变动出现两个小高峰: 90年代中期, 县城的人口向县境外迁移, 其中流入哈密市的人口居多。边远地区人口, 巴里坤盆地中、 东部地区的农耕区和西部低山区的牧区人口向县城迁移。边远地区人口向巴里坤盆地中、 东部地区的农耕区和西部低山区的牧区迁移, 各乡镇场区的人口净迁移呈负值, 并逐年扩大, 至1997年人口净迁移达到-1 117人。此后人口净迁移虽呈负值, 但速度减缓。这一时期, 外来人口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增加。2000年以后, 人口迁出量再次增大, 形成人口迁移变动的第二个小高峰。其中巴里坤镇、 大河镇、 奎苏镇、 石人子乡迁出人口较其他乡镇场为多, 以流入哈密市的人口居多。2002年, 巴里坤各乡镇场人口净迁移量-1 047人, 此后迁出人口数量放缓。这一时期, 巴里坤县迁入人口数量增加, 外来人口多居住在县城和三塘湖乡。2010年, 全县人口迁入总量1 521人, 迁出总量1 589人, 人口净迁移-68人。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1978年, 巴里坤县有汉、 哈萨克、 蒙古、 维吾尔、 回、 满、 柯尔克孜、 朝鲜、 俄罗斯等民族, 其中以汉族、 哈萨克族人口居多, 汉族69 397人, 哈萨克族19 093人。此后, 各民族人口数逐年增加。1990年, 全县共有汉、 哈萨克、 蒙古、 维吾尔等16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73 277人, 哈萨克族人口27 291人,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 896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 汉族人口数开始呈下降趋势, 至2010年, 全县共有20个民族, 分别是: 汉、 哈萨克、蒙古、 维吾尔、 回、 满、 藏、 壮、 塔塔尔、 柯尔克孜、 朝鲜、 俄罗斯、 土、 撒拉、 裕固、 苗、 彝、 东乡、 锡伯、 土家, 其中汉族人口64 506人, 哈萨克族35 876人, 其他民族人口2 182人。

性别构成1978年, 全县人口中男性46 238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51.32%, 女性43 855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48.68%。此后, 全县总人口中, 男性人口数量一直略高于女性人口数量。至2010年, 全县人口中男性52 035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53.73%, 女性50 529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49.27%。

年龄构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巴里坤县人口中80岁以上的人口不多。20世纪90年始, 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增多, 至2010年, 全县18岁以下21 295人, 18~35岁29 933人, 36~60岁39 228人, 60岁以上12 108人。

文化构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巴里坤县的大学生比较少, 1982年全县只有大专毕业生162人, 大学毕业生19人, 文盲半文盲人数比较多。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认识的提高, 获得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人数增加很快, 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大幅降低。2010年, 全县获得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口超过5 000人, 文盲2 124人。

职业构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巴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